没有天生的好父母,只有学出来的好家长!看看你的“家长力”有多强?
没有天生的好父母,只有学出来的好家长!看看你的“家长力”有多强?
文|江远
近日,《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》,揭示出中国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中的焦虑和需求,发现中国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存在普遍不同步现象。针对家庭教育错位的问题,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首次系统性地提出“家长力”的概念,为家长群体提供可参照的坐标,针对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,提出包括感受力、引导力、榜样力、知识力、坦诚力等在内的维度,意在唤起家长群体对自身教育方式的觉知,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。
现行的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的综合测评标准已经非常完善,相对于“学生力”、“子女力”的养成,对于“家长力”的教育和培训,并没有权威的指导和评估体系。 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也比比皆是,但我们教育和考核孩子,谁来教育和考核家长?家长帮首次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家长力的系统化概念,也是首次为家长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标准,用于自我对照。
家庭教育,究竟该给孩子什么?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对家长力的内核也一直存在,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产生新的要求,对孩子的重视从成绩向素质,相对应的,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家长力的修炼和提升。 家长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,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。
感受孩子的需求,抓住家庭教育时机
目前我国有4亿多户家庭,这一庞大的家长群体在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,无不把子女教育列为家庭的头等大事。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,家长就开始琢磨让孩子上什么学,安排孩子学什么,以爱为名的教育期待、教育理念日渐扩散成一种社会的惯性思维,并把这种家长群体的集体焦虑延续至下一代。
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周鹏程对于家庭教育,曾提出建立父母学校的观点。认为 家庭教育的土壤是家庭关系,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在“教”而在“育”,良好的家庭关系、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,正所谓“环境育人”。家庭教育专业化迫在眉睫,对应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,提出父母1.0、父母2.0的的概念,让父母的成长跟得上孩子的发展。
适时引导,找准家庭教育方式
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、“当面教子,背后教妻”、“严父出孝子,慈母多败儿”、“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”……当我们回顾关于家庭教育的俗语时,不难看出,中国家长虽然对于自身的权威地位和角色定位从未有过怀疑,但在教育孩子时找不到科学的方法,只能相信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、“不打不骂不成才”这些老话,在孩子出现问题时,用传统甚至极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,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,还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,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
中国的大多数父母缺乏自我成长的意识,“父母皆祸害”的豆瓣小组曾经引发社会讨论,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,父母之爱何以成为了伤害?家长力如果起了反作用,将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反效果。教育专家、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作者尹建莉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是,任何的美好教育目标,绝对不能用错误的手段达成。当下很多教育伪概念,就是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合理化。比如说哭声免疫法,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,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。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,教育伪概念会带给孩子很大伤害,父母的爱给再多也不会形成溺爱,反而那些以爱为假象的控制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。
过犹不及,掌握家庭教育的力度
做一名合格的家长,需要用心尽力,但更需要学习和智慧。给孩子正确的陪伴,避免过犹不及的现象,是许多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。由于生活与工作的重压,给孩子的陪伴时间较少,出于补偿心理,家长可能对孩子有求必应,不仅导致正常的成长教育缺位,隔代教育、溺爱等方式,不利于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。
控制家庭教育中独立的空间和适当的边界,才能带来好的效果,并收到来自孩子的正面回应。拿青春期的孩子作为例子,那些懂得放手、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,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,而那些控制欲强、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,更容易与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。浅水留不住大鱼,笼里养不出雄鹰,适时的放手,掌握好爱的力度,也是一种提高家长力的表现。
彼此坦诚,寻找家庭教育的空间
“听话”的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优秀样本,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常常是自家孩子要学习的榜样,但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指出中国家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,“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,会产生这样的问题,孩子太听话,孩子就被杀死了;若孩子不听话,父母就想死。”
家庭带来的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,有一些孩子会通过反思父母的行为,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,不让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延续到自己下一代,但能够脱离原生家庭影响的人往往是少数。对于亲子关系的“良性共生”,对此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,发明了“不含敌意的坚决”一词,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,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,父母要坚决地拒绝孩子,但并无敌意。
家长与孩子之间,是相对独立的个体,家长不去事无巨细的管束孩子,并不代表不爱孩子;孩子不会事事听父母之命,也不代表不乖。 有的放矢,才能找到家庭教育的独立空间,与孩子彼此坦诚,做真实的父母。
没有天生的好父母,只有学出来的好家长
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,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,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。家庭教育以抚养和教育为主,它渗透在日常生活里,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有三条: 第一是价值观;第二是行为模式;第三是情感。因此,家庭教育的影响超过学校和社会,家长力的提高,也会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,产生促进作用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对于家庭教育的描述,也对应了家长力的概念。家庭教育一种是狭义的家庭教育,指家长、长者对子女实施的教育;一种是广义的家庭教育,指渗透在全部家庭生活当中的、来自家庭的人和物对儿女的积极或消极影响。广义的家庭教育更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家长力,不单是家长告诉孩子怎么办,更多是孩子跟父母相处,跟社会碰撞,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教育。这也与家长力的提出相呼应,从不同的维度,提高自身能力,在家庭教育中,以身作则、言传身教。
对于家长力的提高,政府、社会、及家长自身,也都提出了迫切需求。《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》中明确指出,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。要求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,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,增强家庭教育本领,用正确思想、正确方法、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。
《有趣的语文》一书的作者凌宗伟老师通过长期在教育一线的探索,也指出了这一问题,“家庭教育是需要一些理论支撑的,但恰恰在这点上,很多人都忽视了,习惯于靠经验做家庭教育。”
对于针对家长的专业培训,家长自身也有困惑和需求,“目前中国缺少太多的父母课堂,家长和家庭是孩子永久的老师和学习圣地,但是有多少父母学习过专业的育儿知识、懂得孩子呢?”由此可以看出,家长群体所需要的全面学习,至今尚未出现专业化的家长力提高途径。
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学校,而父母是这所学校中最初和最好的老师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,“教人要从小教起。幼儿比如幼苗,培养得宜,方能发芽滋长,否则幼年受了损伤,即不夭折,也难成材。”对于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,并没有系统专业的“上岗培训”。家长帮此次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,发动教育专家力量,深入剖析孩子的成长轨迹,提出专业系统的提高路径,全力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。
延伸阅读:
不晓得有多少爸妈陪孩子看过《不一样的卡梅拉》这套书。书中主角卡梅拉,是一只小鸡,别的小鸡都在下蛋,只有它拒绝:“下蛋,下蛋,总是下蛋,世界上肯定还有比下蛋更有趣的事!”
也许有不少爸妈一定听过孩子这样吐槽:学习,学习,总是学习,难道没有比学习更值得你们关心的事吗?
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:剑指家庭教育痛点
文|新民晚报 王蔚
家庭是人生最好且是终身的“学府”。那么,在家庭里该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,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?8月7日,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布《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》,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调查追踪,揭示出中国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(0-18岁)时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。其中,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、中国孩子素质能力缺失,以及不同城市衍生的“个性化”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痛点。
低龄儿童智力开发过早
就像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.蒙台梭利所言,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,在教育大国中国,很多家长自然不会放弃娃娃期的家教熏陶。不过,即便在孩子低龄期,中国家长仍然十分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培养。《报告》显示,在婴幼儿(0-3岁)时期,近一半的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阅读能力,甚至高于对孩子性格问题和睡眠问题的关注。
幼儿园(4-6岁)阶段也同样如此。据《报告》统计,家长最关心的10项焦点问题中,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就占了4项,比如孩子不愿意主动学习、读书习惯差等。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早教机构,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家长的希望与焦虑。
对此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:“4-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阶段,但不少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阶段孩子智力发展抱过高期望,要求孩子学习过多内容,从而养成被动型人格,对孩子终身发展造成巨大伤害,应引起高度重视。”
中小学生素质力缺失
当孩子迈入学校时,家庭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《报告》显示,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让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。但有趣的是,“学习”并不是家长们担心的首要问题。
在幼儿园阶段,家长普遍担忧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。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中小学,家长对孩子生活问题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从47%上升到70%。生活能力差,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家长最困扰的问题。“我家孩子从来不会收拾房间,上初中了还靠我们做父母的定期打扫,可能是学业太忙吧。”调研中,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忍不住吐槽。她的烦恼很有代表性。
生活自理,或许只是冰山一角。《报告》的数字反映出更多令人担忧的问题:70%的孩子生活懒散、58%的孩子有拖延症、53%的孩子粗心马虎…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缺乏恒心、存在畏难情绪。为什么中国孩子在自信心、恒心、毅力、生活习惯等“素质力”方面存在普遍缺失?
“它折射出应试教育弊端,家长过早重视孩子成绩,而忽视了素质能力的培养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如是分析,“就人格塑造、品质培养、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而言,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,这些影响或将贯穿个人成长的始终。”
不同地区家长 烦恼大同小异
近年来,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的推广,各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。本次调研发现,省会及沿海城市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呈现上升最为显著——在积极参与调研的家长中,超过半数来自以上地区。
《报告》显示,全国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大致相同,一、二、三四线城市家庭教育焦点问题的重合度达到了80%。但对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却呈现出地域性差异。
例如,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家长最关注的10项教育问题中,与学习相关的只有三个,说明该地区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自我成长、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意志品质的培育。但是这些城市的孩子出现了抽烟、喝酒、视力低下等行为和健康问题,而这些问题并未体现在其他城市中。在二线城市,生活懒散问题更加突出。超过一半的家长反映孩子学习出现问题,其中注意力不集中、做事缺乏恒心、缺少吃苦耐劳精神、自控力差等问题比较明显。纵观三四线城市,所有家庭教育焦点问题的关注度全部上升,说明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在三四线城市更为缺乏,家长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。
现如今,社会发展为孩子提供了愈加优越的成长环境,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。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,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。对此,家长帮总经理李正堂表示,《报告》呈现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严峻问题,也暴露出国内家庭教育理念与知识的缺失。未来,家长帮将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力量,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家庭教育理念普及活动,为广大家长提供“个体化”、“专业性”帮助,帮助千千万万的孩子幸福成长。
链接: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,现在许多爸妈对家庭教育的定位有误解,尤其是在孩子读幼儿园、小学以后,认为家庭教育围绕学校转。家庭教育固然要配合学校教育,但合作不能转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,两者是平等的。教会孩子独立,分享,尊重……都是家庭教育的责任。
对现代家庭教育遇到的两个新情况,储朝晖给了这样的建议:
1.孩子有沉迷网络的倾向,怎么办?
在教育过程中,家长要把握度。孩子和电脑、网络打交道,往往比父母更快更溜,所以许多父母怕独自走在前方未知世界的孩子,会遇到“妖怪”。网络虚拟世界确实对孩子有吸引力,但现实世界就没有吗?家长不妨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物。
玩沙玩水玩泥巴,是人类的天性,让孩子从小接触,是顺其自然的事。但家长认为这些东西很脏,不给孩子玩,结果导致孩子的感觉器官发展不好,不仅影响动手能力,对智力也有影响。而且一旦错过了对沙和水的敏感期,孩子就不喜欢玩这些了。总之,要是早期就培养孩子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东西,他们会觉得这比玩电脑更有趣,沉迷网络的问题就解决了。
2.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,在多子女家庭中,如何平衡孩子之间的关系?同胞竞争的最好处理方式是什么?
第一,从优生角度来说,第一个孩子不是最优秀的,往往是第二个,所以有两个孩子是好事。
第二,有两个孩子,教育成本的计算不是1加1等于2,而是2远远小于1加1。因为兄弟之间会相互教育相互帮助,这种教育效应远远大于父母单独教育一个孩子。我建议二胎家长不要太恐慌,孩子有很多东西,可以相互教育,自己教育自己的。
延伸阅读:
改变教育,从这里开始——校长传媒(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)
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
投稿邮箱:xiaozhangchuanmei@qq.com